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优配配件助手
近段时间,随着温度升高,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前往成都各地“打野”的攻略。他们把自己捡鸡枞、寻找野生“地瓜”的经验分享出来,有的乘兴而归,有的则是无功而返。
网友分享的“捡鸡枞”攻略
7月23日,有多位市民告诉记者,他们在兴隆湖、龙泉山、青龙湖周边多地,按照网友给出的攻略去寻找鸡枞,但很多时候遇到的却是一些野生蘑菇,对于菌种也不是特别了解。他们按图索骥,在找鸡枞的路上越走越远。但也有人将其当作一次野外自然生态体验,想利用这样的过程,寻找“童趣”,也让孩子培养起一些必备的生活常识。
对此,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林告诉记者,野生的鸡枞菌往往可遇不可求,而要找到鸡枞,也需要一些辨认方式,“有些菌种容易被误认为是鸡枞,而这些菌类有些是有毒的,大家在找的时候也需要小心。”
网友分享的“捡鸡枞”攻略
“捡鸡枞”火了
大批成都人已在“打野”路上优配配件助手
在天府新区等地,有市民把捡鸡枞的经验分享出来,“一是靠着龙泉山,二是这几天雨水充足,泥土逐渐松软,鸡枞开始各种冒头了。”
天府新区太平街道合江场社区居民高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天当地确实有很多人开始“出动”,前往山上寻找鸡枞,“这些人都是老资格了,都有自己的窝子(点位),一般天还没亮就出门了。”
高女士说,其实鸡枞在当地也称“斗鸡公”“三塔菌”,就是在七八月份出现,当地人捡到鸡枞后,有的会拿到街上售卖,有的则是和家人一起享用,“很好吃,配合鸡肉或者鸡蛋烧汤也好吃。”
天府新区太平街道合江场社区居民分享捡到的鸡枞
高女士分享了她的食用经验,她说,鸡枞在野外的形状很好辨认,当地人都有经验,只不过有时也会出现因为误食了没煮熟的鸡枞而中毒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情况。
记者注意到,很多网友也在分享关于捡鸡枞的“攻略”。比如,有人提到,天府新区万安、新兴、正兴、永兴等地的鸡枞都开始出了,只是量不那么多,“目前只看到斗鸡公,鸡枞花,没得三塔菌。有些地方也是第一次去,估计再过两周,三塔菌也要开始出了。新赛季开始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还有网友晒出自己的“战果”,并号召小伙伴一起到龙泉山捡鸡枞,“沿途捡了很多青头菌。运气很好的捡了二十几朵鸡枞,开伞的拿回家炖鸡,青头菌直接爆炒,真好吃!”
网友分享的“捡鸡枞”攻略
专家建议:
小心误认,辨别鸡枞有“妙招”
对于捡鸡枞的热潮,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林告诉记者,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鸡枞的形态特征很好辨认,比如它的伞尖会凸起,像斗笠一样,另外,其表面颜色深浅不一,可能是深褐色、灰褐色或浅土黄色,并且呈放射状开裂,基部稍膨大并延伸成褐色假根,长度可达几十厘米。
李小林告诉记者,有鸡枞的地方,下方就一定会有白蚁,因为,鸡枞菌与白蚁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鸡枞菌的菌丝体依赖白蚁巢穴内的微环境:白蚁通过咀嚼基质培养菌圃,菌丝分解纤维素供白蚁食用,形成封闭的共生循环。
关于鸡枞菌的食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李小林表示,实际上,鸡枞菌本身是可以生吃的,但是并不建议大家生吃,“要么可以煮肉片汤,要么就是青椒炒鸡枞菌,或者和鸡肉一起炖汤,反正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添加味精等调味品,因为高端的食材往往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法。”
市面上售卖的鸡枞菌是可信的吗?在李小林看来优配配件助手,目前,成都一些公园和郊县都在出产鸡枞菌,也有很多人在售卖鸡枞菌,往往价格比较高,但需要注意,有些并不是鸡枞菌,比如“黑皮鸡枞”它就不是鸡枞菌,另外,还有一些宣称是人工栽植培养出来的鸡枞,那肯定是骗人的,“因为网购的‘鸡枞菌种子’几乎不可能种出真鸡枞菌,且暗藏中毒风险。他认为,市场上售卖的低价“种子”多为两类:一是其他菌种的菌丝体(如廉价平菇、姬菇),商家利用消费者无法辨识菌种的差异进行误导;二是不明来源的野生菌混合物,可能混入有毒种类(如大青褶伞、鹅膏菌等)。”
伍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