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国北方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鲜卑族的一支,后期与匈奴族群发生融合,演化成宇文鲜卑。到了十六国时期及北魏时期,宇文鲜卑逐步演变为库莫奚,而库莫奚则被认为是契丹的雏形。进入唐朝后,契丹逐渐成为北方地区的强大力量,对唐朝的边疆构成了频繁威胁。唐朝灭亡后,契丹建立了辽国泸深投,统一了大漠地区的广大领土。辽国灭亡后,契丹族西迁,成立了西辽帝国,在西域及中亚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强大势力。随着蒙古的崛起,契丹族逐渐融入了蒙古族与汉族,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分子人类学的兴起,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民族的迁徙与演变历史。通过对古代人类遗骸的DNA检测,学者们能够揭示出一个民族的基因背景和族群分布。2014年,中蒙两国的科研人员对杭爱省一座柔然时期的墓葬进行了DNA分析,结果表明,该墓葬的父系基因为C2b1,这是鲜卑族典型的基因类型。紧接着,复旦大学对拓跋鲜卑皇族元威的墓进行了相同的基因检测,发现其父系基因也是C2b1。此外,内蒙古地区的多个鲜卑族墓葬也普遍检出C2系的父系基因。因此,鲜卑族的父系基因C2系是已被广泛证实的。
展开剩余78%作为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契丹族的基因构成应当与拓跋鲜卑的基因非常相似。2015年,研究人员对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一个自称为“契丹”的部落进行了DNA检测。检测结果显示,42个样本中,有24个属于C2系,11个属于R1a系,其余的7个基因分布较为稀少。该地区曾是西辽帝国的统治区域,因此这个部落应当是契丹西迁的后裔。值得注意的是,R1a基因的较高比例表明,该部落与中亚本地民族的融合较为密切。
然而,契丹皇族的基因分析却让科学界感到意外。耶律氏,作为契丹的皇家家族,经过DNA检测后,其父系基因被发现属于N1a和N1b,而其母系基因则与元威墓相似,均为D系。这一发现打破了此前的预期,因为N系基因并非鲜卑族的典型基因。细究其背后原因,实际上并不难理解。早在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N系人群就已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吉林大学曾对红山文化的六具古人类遗骨进行了DNA检测泸深投,结果显示其中四具属于N系,一个属于C系,另一个为O系。此项研究表明,红山文化的平民中,N系基因较为常见。
作为东鲜卑的一支,宇文鲜卑长期活跃在西辽河流域,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广泛的融合,N系基因自然也随之进入契丹族的基因谱系。因此,我有理由推测,乌桓、慕容鲜卑等民族也可能携带有N系基因,尽管他们的主要基因依旧为C2系。
复旦大学对中国东北的达斡尔族进行的DNA抽样检测也揭示了类似的现象。在207名受试者中泸深投,C2系基因的比例最高,占29.7%;O系基因出现了37例,占17%;而N系基因则多达26个。母系方面,D系基因占据绝对优势。研究表明,达斡尔族可能是蒙古族与契丹族融合后形成的民族。
此外,西周姬姓诸侯毕公的墓主的DNA检测结果也显示为N系。西周时期,姬姓自称是黄帝的后裔,史书记载黄帝确为姬姓。在黄土高原上,还有一些北狄民族也属于姬姓,这些民族与黄帝的关系值得进一步考证。《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而《春秋释例》则提到“鲜虞中山,白狄,姬姓”。这些记载为黄帝、西周姬姓与白狄可能同根同源提供了理论支持。
这些N系人群最早活动在黄土高原地区,后来由于商朝的驱逐,逐步迁移至漠北,最终在西伯利亚南部创造了卡拉苏克文化,其后代便是丁零。至今,俄罗斯境内的涅涅茨人,其父系基因的主体依然为N系。
那么,契丹皇族耶律氏是否真是黄帝的后裔呢?《晋书》记载,慕容鲜卑一族“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而《辽史·太祖纪赞》则提到:“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另外,辽宁阜新出土的《永清公主墓志》上也有“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的记载。这些记载表明,契丹自称炎帝或黄帝后裔的说法,虽有争议,但也有其历史依据。尽管契丹皇族未必清楚自己祖先的真正来源,但他们将自己与炎黄二帝相联系,无疑是一种追溯正统的行为。
如果西周姬姓确实是黄帝后裔,那么契丹耶律氏作为黄帝后裔的可能性就更为合理。即使并非直系后裔,契丹族与黄帝后代的亲缘关系依然值得深思。
发布于:天津市伍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